国际中文教材词汇研究的范式 丨《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绪论(下)
周小兵教授新著《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基于大规模汉语教材语料库的实证研究,聚焦汉语教材词汇编写,切实推动国际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助推中文国际传播与共享。
我们节选本书绪论,分上、下两期刊发,以飨读者。
绪 论
二、研究范式
国际中文教材的词汇设计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它本身涉及词汇的选择和处理,同时跟教材的语音、语法、文字教学关系密切,并通过热身、生词表(词汇表)、课文、知识点解释、练习等内容呈现出来。跟教材词汇密切相关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目标语及其国家的社会、文化、使用人群,学生母语及其国家的社会、文化、使用人群,编写者、教学者、学习者、出版者、教学机构、学习社区等等。因此,教材词汇研究就应该考虑使用复杂系统理论来实施。复杂系统理论内容丰富,不可能用较短的篇幅解释清楚。以下从两方面阐述本书研究范式。
(一)
跨学科性质与生态学视野
教材词汇选取和处理,是本书主要研究内容。但二语教材编写,并不仅仅涉及上述内容。二语教材编写和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材编写研究,都跟基础研究(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应用研究(二语教学和习得研究、跨文化交流研究)、教学实施密不可分。只有把教材编写作为二语研究与教学生态链中的一环,对内系统、外系统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有突破性的创新,切实推动语言学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前边以“认为”“以为”为例,显示两个词的解释和呈现,涉及汉语研究、汉外对比研究。汉语很多词语,很难用学生母语一个词准确注释,最好使用词组、句子或有充分信息的复句进行解释。从语言对比看,常常出现学生母语一个词,对应汉语两个甚至多个词的情况,属于对比等级6级,学习难度等级5级。这跟语言认知和心理学密切相关。
汉语语言学经常讨论的“字本位”“词本位”“句本位”,在教材编写中也会有所体现。如“对不起”,有的教材用英语对应单字进行注释:对,“correct”;不,“not,no”;起,“get up”。这种注释显然对二语者学习“对不起”没有什么帮助,只会诱发困惑。再如前边讨论过“以为”的呈现,说明句子信息足够才可能产生促学效果。
事实上,如果结合二语教学和习得实践就会发现,词汇教学应注重特定词语在句子中的地位、作用,词语跟其他相关词语的搭配关系;通过这些关系,通过句子和语篇来展示特定词语的语义、形式特征。二语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交际,而特定交际环境中的句子,是承载、表现词语的基本单位(某些情况下,一个词,就是一个交际的句子)。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境(交际情境)”是词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后,再适当引导学生注意语素在词汇中的作用。
词汇编写,不但涉及语言学,还涉及其他许多学科。如一本用于英语区的教材教“衣着”时,出现“旗袍”却没有出现“裙子、裤子”。而另一本教材在相同话题下出现“裙子、裤子”而没有出现“旗袍”。这种区别显示,有的教材编写者热衷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当然,所选词汇也并不一定代表典型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忽略普适性词语的选择。这个问题,事实上涉及跨文化交际。教汉语,根本目标并非单向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而是让学习者可以用中文在相关场合进行有效交际,可以合理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再如,有些海外华人编写的小学初级华文教材热衷于照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华文教材,出现大量第一、二代华人成人用词(如前边举过的“红宝石、线轴、丁财两旺、高枕无忧、教子有方”等),既缺少当代儿童应该学习的二语词汇,更没有关注所在国现代社会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相对而言,中国编写的华文教材,在词汇选择、观照当代少年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等方面好一些。这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基本问题:教材必须适应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超出本科目教学限制,达到“全人培养”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教材设计(包括词汇编写)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相应地,教材编写研究,则需要对教材编写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发现教材编写的普遍问题和一般规律,找出教材优劣、高下的各项指标及深层原因,真正对相关研究领域有启发作用,真正能优化二语教材编写模式,切实推进汉语二语教材研发。
要实现上述目标,至少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跨文化交流学等学科对教材编写(包括教材词汇编写)进行跨学科的系统研究,同时对教材编写的方方面面进行定点的精准考察。
第二,建设大规模、智能化的教材数据库,对相关研究给以资源、技术的支持。
因此,上述两方面的内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与程序
1. 语料库建设
以全球汉语教材库为基础,建设智能化教材语料库,以便大数据定量考察,精准描述多国、多媒介语、多类教材词汇编写事实,精准统计相关数据,得出有说服力、有创新性的结论。(参见第二章第一节)
2. 多角度考察
包括对不同国家汉语教材在词汇选取、难度、重现率、注释、多义词和难词处理、国别化、适龄化要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二语者易混淆词语,多国教材(包含词典)在解释、呈现、讲解、练习方面的深度探究;通用汉语、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编写的状况和特点;少儿教材词汇编写的要素和特点;文化项目表研制与应用;等等。由此可以发现教材编写规律,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促进教材研发。
3. “最小差异对”考察
同是东南亚少儿教材,新、泰、印等不同国家的教材在词汇编写上有何特点?同是英语区初级教材,中国教材、美国教材在话题、文化词选择上有何区别?同一作者面向华裔和非华裔的教材,在词量、等级、重现、册衔接方面有何差异?同样解释汉源词对应汉语词(如“发展、发达”“经验、经历”“保卫、保护”),课堂教材和词典对这些易混淆词的解释、呈现有何异同?这些区别对二语习得有何影响?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最小差异对”几乎是所有研究的共同方法。科学应用,可以凸显教材词汇编写的正误、优劣等各种现象并得出相应数据,进而探求其深层原因。
4.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在描写基础上挖掘教材优劣的原因。如:汉外对比和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中国权威词典的相关解释,学习者本土社会文化和目标语社会文化的异同及对它们的了解,编写者的具体情况(是否使用编写的特定教材进行教学)等。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教材编写?如何影响教材质量?力求在探求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教材编写的具体模式,直接促进教材编写的跨学科研究和相关学科的本体研究。
5. 跨学科研究
综合运用语言学、二语教学习得、外语教材评估等领域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在对教材词汇进行系统考察(选词范围、数量、难度、频率、呈现、语言点、练习、多义词和难词处理、词汇与话题文化关联等)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汉语与学生母语)研究、习得考察、教学实施,对教材词汇及相关因素进行全方位考察,得出教材词汇编写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则,得出评估教材编写的多项数据指标。
词汇选择、解释、呈现、练习等,涉及中国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与文化学、新闻与传播学等传统一级学科,涉及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等学科。不用这些学科理论方法研究,就很难探讨清楚。如少年儿童教育涉及多元智能发展,这跟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生理学都有关联。如何在词汇教学中融入多元智能培育,是少儿二语教材的一个挑战。(张丽、周小兵,2012)
再如词汇呈现的语境,从跨文化角度看,编者应该跟读者产生“共情”,熟悉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教材内容才能对学习者具有“亲和力”,才能达成有效的二语习得。(参见第一章第三节)
图书信息
《汉语教材词汇研究》
周小兵 等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周小兵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教材多角度研究”(14BYY089)的成果。本书系统考察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六种媒介语的上千册汉语教材,对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难度、重现率、译释、多义词和难词处理、国别化适龄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就词语解释、呈现、讲解、练习、话题与文化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基于全球汉语教材语料库的大数据考察,描述事实,统计数据,提出问题,总结规律,得出创新性结论,为优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材编写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周小兵,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等刊物编委,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曾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院长(2008—2015),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任(2009—2020);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华南分会会长,第一、二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编著出版《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对外汉语教学导论》《第二语言教学论》等学术专著,主编对外汉语教材多部。其中《对外汉语教学导论》被国内多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
延伸阅读
# 往期回顾 #
❖
崔希亮: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序
❖
❖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